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2,099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 > 「第一代現代新儒家」馬一浮的「義理學」:在傳統與轉型之間──一個學術史的分析
「第一代現代新儒家」馬一浮的「義理學」:在傳統與轉型之間──一個學術史的分析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第一代現代新儒家」馬一浮的「義理學」:在傳統與轉型之間──一個學術史的分析

作者: 李智平
出版社: 台灣學生書局
出版日期: 2023-02-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750.00
市场价格: RM114.09
本店售价: RM101.54
促销价: RM100.40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2010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張壽安研究員提出「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1600-1949」的主題計畫下,關注從「傳統經學」分化到「現代哲學」的過程中,一條以學術史之「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詮釋「中國哲學史」脈絡的途徑,並以晚清民初「第一代現代新儒家」的馬一浮(1883-1967)為研究對象。

  馬一浮奠基傳統學術,重整六藝經術,納西學於學術史框架內,建立中國式的義理學,而與同時代其他現代新儒家大方接受西方專業分科轉化傳統學術不同。因此,他的學術思想是將學術史、經學、義理學鎔鑄為一,故我定名為「義理式的學術史觀」。

  從中亦觀察到,在「中國哲學史」這門學科建置初期,非旋即接納西學,成為今日以西釋中,直入諸子學的主流詮釋樣態;而是糾結在子學能否脫離經學,又中國哲學起源究竟是什麼,有過一段掙扎與猶疑。而馬一浮正是對此議題討論中,頗具代表性的學者。

  綜觀以上研究所及,將對有志於晚清民初的學術史、中國哲學史之研究者,提供一條嶄新的思考途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智平


  1978年生,臺北市人。輔仁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灣警察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第14屆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秘書長。曾任輔仁大學進修部中文系與全人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東吳大學中文系、世新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1600-1949」(Constructing Modren Knowledge in China,1600-1949)院內大型主題計畫博士前研究員、約聘助理。嘗師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張壽安研究員、東海大學哲學系魏元珪教授。研究領域為:學術史、中國哲學史學史、儒家哲學、道家哲學、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著有:《顏元李塨論語解經思想研究》、《國家考試作文——得分技巧及寫作要領》、《「大學寫作課」精進書寫能力1——遣詞用句掌握文氣篇》、《「大學寫作課」精進書寫能力2——思辨與論說文寫作篇》等專著;主編《警專國文選》等書。其他相關學術、教學之期刊、會議論文近四十篇。


目錄

馬一浮的「義理學」序    李威熊    I
承傳經學,一代醇儒,典範常存,光大道統:
建立義理式學術史觀的馬一浮    趙中偉    V
自 序    XV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說明        2
第二節 馬一浮的學術定位        2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回顧        42
第四節 章節布局        66

第二章 馬一浮學術思想分期        69
第一節 初立學術史觀的治學構思(1883-1912)        70
第二節 潛藏醞釀,摸索六藝論的方向(1912-1937)        83
第三節 完備六藝論學術史觀的治學規模(1937-1949)        97
第四節 淡然學術,寄情佛、道思想(1949-1967)        115
第五節 小 結        122

第三章 新闢「義理式的學術史觀」與界定史學價值        125
第一節 反省「尊史的六經皆史」學術史觀        126
第二節 評定經史關係        145
第三節 小 結        198

第四章 奠基「學術史」的六藝論        203
第一節 解釋基本概念        206
第二節 「學必繫於道」的學術史態度:
通貫「說經」、「通儒」、「專家」為一        228
第三節 「序六藝為九種」的學術史核心理念        235
第四節 小 結        265

第五章 歸本「義理學」的六藝論        267
第一節 六藝一心論的義理體系        272
第二節 六藝各經藝間的義理會通        315
第三節 小 結        335

第六章 以「義理式的學術史觀」統攝中西學術        337
第一節 統攝傳統學術        340
第二節 統攝西方知識體系        383
第三節 以「統」攝「類」的客觀限制        408
第四節 小 結        424

第七章 以「義理式的學術史觀」定位佛、道義理        427
第一節 「義理」相契,但「學術史源流」相異的「佛學」        428
第二節 諸子之首的「道家」與技藝之流的「道教」        460
第三節 小 結        483

第八章 馬一浮的「義理式的學術史觀」對比熊十力的「經學思想」        485
第一節 不同的學術路數        486
第二節 熊十力以「經學思想」判分學術源流        515
第三節 小 結        554

第九章 結 論        559
參考書目        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