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470,669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购买过此商品的人还购买过

野徑

野徑

RM34.20

可口的飢餓

可口的飢餓

RM31.50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马来西亚出版品 > 有人出版社 > 有人散文 > 喧騰的山林:一個游擊戰士的昨日誌
喧騰的山林:一個游擊戰士的昨日誌
上一张
喧騰的山林:一個游擊戰士的昨日誌
喧騰的山林:一個游擊戰士的昨日誌
下一张
prev next

喧騰的山林:一個游擊戰士的昨日誌

作者: 海凡
出版社: 有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年5月
商品库存: 17
市场价格: RM33.00
本店售价: RM29.70
用户评价: comment rank 5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您可能也会喜欢下列商品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内容介绍

1976年,二十三歲的海凡加入馬共領導的武裝部隊,成為馬來亞人民軍士兵。1989年,合艾和平協議簽訂,歷經十三年遊擊生活後,海凡走出叢林。

2017年,海凡以小說集《可口的飢餓》挖掘馬共小說書寫的藏糧。而在最新散文集《喧騰的山林:一个遊擊戰士的昨日誌》裡,海凡以質樸之筆和歷史之眼重返山林,拼湊莫失莫忘的記憶碎屑,引領我們進入這場綿延了半個世紀的社會抗爭。

書分三輯,輯一〈歷史,翻到了691這一頁──馬來亞革命之聲電臺舊址紀行〉,共八篇文章、兩萬餘字,記錄1969年在中國湖南開播、1981年停播的革命之聲電臺始末。

輯二〈恍如隔世〉共二十四篇散文,描寫雨林日常,如動植物的生存習性、草藥、工具,部隊裡的崗位分工、飲食條件、精神娛樂等等。

輯三〈講話〉收錄兩篇演講文字,海凡藉此細述自己的書寫動機,思索個人經歷、文學創作、家國歷史與人性光輝的轇輵抵觸。

這些記敘從日常展開,卻又不只是個人的日常。
 

目录

[ 序‧1 ] 一段舊事,一截史實
◎ 莎拉達(Sarada Sarma, P.V. 沙爾瑪夫人) 6
[ 序‧2 ] 四方山林綠葱葱
◎ 馬戈(林雁) 10
[ 序‧3 ] 回頭不只是日常
◎ 梁靖芬(馬華作家、星洲日報《文藝春秋》主編) 14

[ 輯一 ] 歷史,翻到了691這一頁
—— 馬來亞革命之聲電臺舊址紀行

[ 1 ] 張望與追溯 20
[ 2 ] 為什麼代號叫691? 26
[ 3 ] 拼湊年輕的壯志 34
[ 4 ] 武裝鬥爭之路 41
[ 5 ] “紅光閃閃”的生活 48
[ 6 ] 物換星移,人屋皆老 55
[ 7 ] 賣茶粿和“守屋守山” 62
[ 8 ] 青園,餘韻裊裊 68
[ 附錄‧1 ] 一份工作組的名單 74
[ 附錄‧2 ] 砂拉越與我們的美好緣分——參加詩巫 9月老友大聚會感言
◎ 拉維˙沙爾瑪(Ravi Sarma) 76
[ 附錄‧3 ] 馬來亞革命之聲電台開播前的經歷
◎ 拉維˙沙爾瑪(Ravi Sarma) 80

[ 輯二 ] 恍如隔世
[ 專欄‧1 ] 開篇:不是夢 88
[ 專欄‧2 ] 過年:聯想到候鳥 92
[ 專欄‧3 ] 芭場:生死瞬間 96
[ 專欄‧4 ] 斷腳:命運的重軛 100
[ 專欄‧5 ] 象公:肢解歲月的艱辛 104
[ 專欄‧6 ] 木薯:豈能相忘於江湖? 108
[ 專欄‧7 ] 豢養:溫暖與惆悵 112
[ 專欄‧8 ] 犀鳥:無常的哀傷 116
[ 專欄‧9 ] 專寵:生命中無法承受的輕 120
[ 專欄‧10 ] 賀年卡:綿久的祝福 124
[ 專欄‧11 ] 山:它永遠年青 128
[ 專欄‧12 ] 生機:草藥的神奇 132
[ 專欄‧13 ] 優雅:倚在燈火闌珊處 136
[ 專欄‧14 ] 刀:手和力的延伸 140
[ 專欄‧15 ] 光澤:留存着他的手溫 144
[ 專欄‧16 ] 雨林:孕育生命的母親 148
[ 專欄‧17 ] 香:龜腸蛇肚炒沙姜 152
[ 專欄‧18 ] 青果:搖響夏天的音律 156
[ 專欄‧19 ] 竹:歲月相伴 160
[ 專欄‧20 ] 籐:會流出“牛奶”的稀奇 164
[ 專欄‧21 ] 葵:雨林裡最大的葉子 168
[ 專欄‧22 ] 山龍:雲海中翩然起舞 172
[ 專欄‧23 ] 河水:都是流向大海去的 176
[ 專欄‧24 ] 時間:寒盡不知年 180

[ 輯三 ] 講話
[ 1 ] 雨林故事,也是“人”的故事 186
[ 2 ] 雨林生態和記憶書寫
——馬大文學院講座講稿 198
[ 後記 ] 一起走一段發現之旅 211


[後記]
/一起走一段發現之旅

這本文集主要收錄我於2017、18兩年間,刊載於《星洲日報》副刊的兩個專欄文章,再加上兩篇講話稿,總共三十四篇。

從第一篇文稿寫成,到這本散文集付印,倏忽間兩年餘過去,當年《星洲日報/星雲版》主編靖芬給我發來電郵:“讀到您的雨林故事,我每回都想,有些無法寫進小說裡的、零散的畫面或經驗,還能不能用別的方式記錄下來?趁着開年,我想到了專欄。不知您有沒意願,在星洲副刊的《星雲版》撰寫專欄?……內容是任何你願意寫的雨林生活經歷……”就是這個電郵催生了《恍如隔世》的二十四篇短文。

2017年5月間,我們一群朋友到了湖南長沙四方山,探訪當年“革命之聲”電台故址,回來後我在拉維和紅兵的幫助下寫了紀行(二人參與了電台工作的全過程,感謝他們助我核實文章中的細節,並提供珍藏的歷史照片;拉維還特別發給兩篇文字作為本書的附錄。),大約二萬餘字。文章不長不短,不知發去哪裡?又問了靖芬,也是在她的費心安排下,推介成為《文化空間》連載八期的專題。正因她的推動和老友們的協助,才有了這本散文集的主體部分。靖芬還答應為此書寫序。時光恍惚,舊事歷歷,思及猶感溫暖。

籌備出版之際,我想到對電台的介紹,短少了馬來語和泰米爾語播音的部分,於是邀請當年參與籌組兩個語種廣播的林雁和莎拉達前輩為書本寫序,講述舊事,補闕廣益。他們已是耄耋之年,都欣然命筆,以實際行動表示了對書本出版的支持,令我銘感於心。

就如莎拉達前輩在序文中所說:“歷史不會再現,歷史只會被回憶,被敘述。海凡先生作為親歷者,用文字把一段日子保存下來,讓我們看到雨林深處的真實。”

無論是誰,無論在哪裡,生活,生命都是不可複製的,唯一性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即是事物變動不居的狀態,也是生命的本真。而寫作有幸能使時間倒流,在記憶的某個時空重新啟動,再現歲月的縱深。這也許是為著掙脫命運的桎梏,在生活已然落幕後,試圖再造,再活一次的嘗試。

人生之旅終歸是孤獨的,寫作更是寂寞的。它不僅僅是對記憶之門的重新叩響,更因為其中有一些體驗,一些生活的、內心的體驗想與人分享,並希望能通過寫作和閱讀,與讀者一起走一段發現之旅,去探尋和審視生存的意義。

為了分享,因此寫了,發表了,再結集出版就是題中應有之義。希望我的希冀不會落空。

2019年1月15日

作者简介

海凡,曾參與馬共領導的武裝部隊,是馬來亞人民軍的普通士兵。轉戰雨林十三年。1989月12月2日,隨著馬共與泰國及馬來西亞政府簽訂合艾和平協議,停止武裝鬥爭,解散部隊,得以重返社會。

早年在部隊裡已有詞作及小說發表,中輟一段時期後,近年重新執筆,書寫游擊生涯,留下一段特殊生活的悲歡記憶。曾出版文集《雨林告訴你》(2014,文運)及小說集《可口的飢餓》(2017,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