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3,06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保健 > 医学/医疗史 > 你的心情不好,我知道
你的心情不好,我知道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你的心情不好,我知道

作者: 尤阿希姆.鮑爾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 2009-04-10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50.00
市场价格: RM38.03
本店售价: RM33.85
促销价: RM31.95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為什麼大笑和打哈欠會傳染?為什麼和他相處總是讓人如沐春風?為什麼有些人常常都能恰如其分的回應他人、有些人卻顯得很白目?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心有靈犀,有時候卻大嘆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所有人要逗弄小嬰兒的時候,都會使用相近的音調、語氣和重複單音,餵食小孩的大人也全都張開自己的嘴巴;朋友間愈是契合、就愈容易在同一時間開口說話、眼睛看向相同方向。這是怎麼回事呢?

  鏡像神經元就是這些現象的答案,它是近來研究的一項新發現。它讓我們在情感上與他人產生共鳴,心有戚戚焉;它讓我們藉由本能的感知,洞悉周遭人的意圖;它使我們對於他人的歡喜悲傷,也能感同身受。鏡像神經元就是「同理心」、「情緒智商」的基礎,是「愛」的能力。但是,它必須打從呱呱墜地開始接受「訓練」,才能在生活的各個面向,發揮無遠弗屆的能量......。

作者簡介

尤阿希姆.鮑爾(Joachim Bauer)

  一九五一年生。德國弗萊堡大學附屬醫院內科醫師、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醫學專科醫師,自一九九二年起為心理神經免疫學系教授,一九九六年得到Organon研究獎提名,除了發表專業研究文章,並於二○○二年出版《身體的記憶──人際關係與生活風格如何操控我們的基因》。新書《我能感覺你的感覺──直覺溝通與鏡像神經元的祕密》曾多周進入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書排行榜。

譯者簡介

張維娟

  文化大學德文系畢業,1992~2003年就讀於德國馬堡菲力普大學。譯有《世界名船事典》(合譯)、《三十六計的管理智慧》、《吟遊一遍荷馬》、《前進印度》、《靠股票狠賺一億》和《我出去一下》。


目錄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共鳴現象:為什麼我能感覺你的感覺

我們時常會能感受到別人的情緒和心情,或是被別人的情緒感染,這是因為人類的大腦中存在著「鏡像神經元」,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他人,和他人產生共鳴。甚至,我們之所以可以用直覺去預測事件的後續發展,都是因為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正常的運作著。而這些能力,對於日常生活非常重要,我們因為太過於習慣而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我們能夠陷入熱戀、學會說話、與人交際,皆和鏡像神經元脫不了干係。

第二章 神經生物學上的發現:鏡像神經元的作用

大腦中有一類神經元會負責籌劃行為(在此稱為行為神經元),再交由運動神經元下達命令給肌肉細胞,於是人類就會產生許多動作、姿態、表情等等。舉例來說,當你想要用手抓取物品的時候,行為神經元便會為此行為產生活化,開始籌劃這個舉動需要用到的肌肉活動和神經傳導,接著將訊息傳送給運動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傳訊息到你手上的肌肉,讓手部執行這個動作。然而研究人員發現,行為神經元不只有動作者本身執行動作的時候會活化,連觀看其他人執行這個動作的時候,都會產生活化。研究人員稱它為「鏡像神經元」,它讓別人在執行這個動作的時候,觀看者也能夠感受或理解那種舉動的意義,畢竟,相同的神經元在觀看者的腦中也正運作著。

第三章 兒童如何反應這個世界與自閉症問題

嬰兒的鏡像神經元需要訓練,雖然出生時大腦有這樣的硬體,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環境讓鏡像神經元發展,它有可能會喪失其功能。嬰兒出生時,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固定的依附者,可能是親生母親,也可能是主要的照顧者。這個依附者需要為嬰兒建立正常的互動關係,接著,幼童需要遊戲的夥伴,從遊戲中學習並模擬他人的情緒、表情等等,以發展人際關係。自閉症即是他人的舉動在其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活化程度太低,然而,這究竟是先天的基因缺陷,還是後天不良環境所致,現在結論仍不明確。

第四章 鏡像神經元與語言

腦部的語言區,正好也是神經細胞儲存行為想法程式之處,而這類行為神經細胞就是前述的「鏡像神經元」,這可說明,當他人描述一種感受的時候,為什麼我們除了能理解那樣的感受,還能產生共鳴。因為鏡像神經元居中調節,語言成為我們快速又有效率反映他人的工具。藉由理解別人的語言和自己的直覺,人和人之間得以交流,若是缺乏任一項,都會讓我們的生活陷入困境;而這兩種能力,正是依賴腦中的鏡像神經元,使得你我的生活能夠如往常運行著。

第五章 彼此心中的圖像:反映與認同

我們與親近的人相處所引發的共鳴模式,會在短時間內變成一種固定設置,於是關於這些人的內心圖像會在我們心裡油然而生,這種圖像綜合了想法、感受、身體知覺、渴望及情緒等各種鮮活特質。而相對來說,對方也在心裡存著我們的圖像,讓雙方能夠互相反映、回饋。我們的自我認同不僅包括了對自己的了解,還存乎他者的反應,我們需要別人的回饋來確認、調整對自我的理解。

第六章 調情與愛情

愛情的一項關鍵要素在於,我們能夠察覺到所愛的人的感受、情緒狀況及願望,然後大腦能夠反射,並藉由姿勢或行動作出反應,讓對方能夠感受到我們的共鳴和好感,而這涉及到一種直覺、毫不費力且不需腦力激盪及意志行為的過程。戀愛的時候,鏡像神經元會特別活躍,讓我們能夠感受到戀愛對象的感受及感動。

第七章 互為主體性的意義空間:社群與社會之死

如果我們被所屬的社群排斥,很可能會影響到生理機制、讓人生病,甚至造成死亡。實驗指出,當人感覺自己被排斥時,腦內的疼痛中樞會活化,與觀察他人有「真正的」疼痛時所活化的區塊一樣。甚至,曾受過暴力對待的受害者,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會自動完成隱含在暴力行為中的暗示──自我毀滅,而這種傾向需要經由深層的心理治療才能夠好轉,使受害者克服創傷經驗的陰霾。

第八章 青少年的成長機會

青少年所處的家庭和學校環境,常是決定他們人格發展和人際關係的重要場域。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無法取代電視的陪伴,只有實際與人接觸和相處才能喚起鏡像神經元的活化、儲存各種行為程式。令人擔憂的是,現今的暴力電玩遊戲模式卻會被神經細胞網路記錄下來,可能造成深遠影響。

第九章 從醫學及精神治療的角度談鏡像神經元

醫生在看病的過程中,除了病患主動敘述自己的病情,醫生還可藉著直覺感受到病患未說出口的訊息。尤其是心理及精神治療,醫病關係格外重要,醫生必須接受專業的感知訓練,才能幫助病患走出困境。在治療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際反射行為都是有益的,如果不妥善處理,將會嚴重危害到醫病雙方的健康。

第十章 日常人際關係與生活型態

不論是在家庭或職場,我們都需要依別人的意圖和情緒彼此進行調整,若是無法協調至平衡點,不僅會產生衝突,更可能陷入僵化的互動之中。每個人都必須適時表現同理心、多讓自己接觸美的事物,以維持身心和所處環境的健康,方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第十一章 基因、大腦與自由意志

基因會隨著接收到的訊號而調整活性,而大腦生理結構和行為之間也會互相影響、構成一個回饋系統,隨時處理人際關係中發生的狀況。前額葉負責抑制因為鏡像過程而來的衝動,也是決定「自由意志」的區塊,它依照一生中所累積的經驗和儲存好的行為程式,以便在各種情況下做抉擇。

第十二章 鏡像是演化的中心思想

大腦勾勒出的世界,是每個人的行動程式、和人互動以及感覺所構成,而且還非常詳盡地從各種抽象層次模型中得出推論,於是具有生命的行動者才會如此多樣化。在演化的過程中,鏡像現象可能和適者生存的原則同樣重要,生物終其一生便是致力於適應、反射與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