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5,73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普通地質學(上)(下)
普通地質學(上)(下)
上一张
普通地質學(上)(下)
下一张
prev next

普通地質學(上)(下)

作者: 劉聰桂等20人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18-08-24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1400.00
市场价格: RM212.97
本店售价: RM189.54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由二十位教學與研究經驗豐富的地質學者執筆,臺灣第一本全彩色印刷、兼顧國內外地質範例、圖文並茂、取材最新的「普通地質學」教科書問世!

  隨著全球資源消耗與自然環境破壞加劇,人與地球的關係更為密切。地質科學的研究雖以固態地球為主體,事實上也與大氣、海洋,乃至生物圈密切相關,已成為現代人必須修習的基本學科知識之一。本書綜論地質學重要內涵,包羅地質學基本原理與必備知識,是大學唯一綜合性的地質學教材。

  臺灣的地質有許多精采與特殊之處,本書精選國內、外地質範例,可供讀者實地觀察、具體驗證。生動活潑又豐富的插圖與照片,可增進讀者對地質現象及地質作用的理解;除了奠定學生堅實的地質學基礎,也可供大眾自行進修、探索地球的奧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依各章編著者順序)

劉聰桂(Liu, Tsung-Kwei)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名譽教授。

傅學海(Fu, Hsieh-Hai)

  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天文學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暨研究所退休教授。

曾泰琳(Tseng, Tai-Lin)

  美國伊利諾大學地質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胡植慶(Hu, Jyr-Ching)

  法國巴黎第六大學地體構造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陳文山(Chen, Wen-Shen)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劉德慶(Liu, The-Ching)

  美國德州大學地質學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暨研究所退休教授。

宋聖榮(Song, Sheng-Rong)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吳樂群(Wu, Leh-Chyun)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博士。
  中國文化大學地質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蔡金河(Tsai, Chin-Ho)

  美國史丹福大學地質與環境科學博士。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郭陳澔(Kuo-chen, Hao)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地球物理與地震學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李錫堤(Li, Hsi-Ti)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

林俊全(Lin, Jiun-Chuan)

  英國倫敦大學地理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洪奕星(Hong, Eason)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博士。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退休教授。

陳文福(Chen, Wenfu)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博士。
  嘉南藥理大學溫泉研究所副教授。

張竝瑜(Chang, Ping-Yu)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地質工程學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顏君毅(Yen, Jiun-Yee)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地質學博士。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劉平妹(Liew, Ping-Mei)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退休教授。

張英如(Chang, Ying-Ju)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博士。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鄧茂華(Teng, Mao-Hua)

  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羅立(Lo, Li)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博士。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目錄

上冊
序/劉聰桂
作者簡介

第0章

 緒論
0.1

 地質學的定義與範疇
0.2

 地質學史大略
0.3

 地質學的研究方法
0.4

 為什麼要研究地質學
0.5

 本書要旨
 
第一篇

 太空中的地球
第1章

 宇宙與地球的誕生
1.1

 前言
1.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3

 太陽星雲
1.4

 太陽系形成初期
1.5

 地球形成初期演變

第2章

 地球的內部
2.1

 前言
2.2

 地球形貌及地表特徵
2.3

 地球的基本組成物質
2.4

 地球深部構造的探索
2.5

 地球內部的分層及組成
2.6

 重力與地殼均衡
2.7

 地球的磁場
2.8

 地球內部的溫度

第3章

 大陸漂移與海底擴張
3.1

 前言
3.2

 韋格納的大陸漂移證據
3.3

 大陸漂移的古地磁證據
3.4

 海底擴張假說的序幕
3.5

 海底擴張的證據

第4章

 板塊構造學說
4.1

 前言
4.2

 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概念
4.3

 分離型板塊邊界
4.4

 聚合型板塊邊界
4.5

 轉型斷層板塊邊界
4.6

 板塊的趨動力
 
第二篇

 地球物質
第5章

 礦物
5.1

 前言
5.2

 礦物的定義
5.3

 礦物的生成
5.4

 礦物的物理性質
5.5

 礦物的分類
5.6

 寶石
5.7

 岩石簡介
5.8

 岩石是什麼
5.9

 岩石的產狀
5.10

 岩石的分類
5.11

 如何認識岩石

第6章

 岩漿與火成岩
6.1

 前言
6.2

 岩漿的性質
6.3

 岩漿的活動
6.4

 包溫反應系列與岩漿的演化
6.5

 火成岩的礦物組成
6.6

 火成岩的化學組成
6.7

 火成岩的特性與產狀
6.8

 火成岩的組織與構造
6.9

 火成岩的分類
6.10

 常見火成岩各論
6.11

 臺灣火成岩的分布

第7章

 風化作用與沉積岩
7.1

 前言
7.2

 沉積物的形成:風化作用
7.3

 土壤
7.4

 沉積岩的分類與形成
7.5

 沉積構造
7.6

 沉積環境與沉積層序

第8章

 變質岩
8.1

 前言
8.2

 變質作用的結果與原因
8.3

 常見的變質岩與分類
8.4

 變質度與變質相
8.5

 變質作用的類型
8.6

 變質岩代表之地質意義
8.7

 岩石循環
 
第三篇

 地體構造活動
第9章

 火山
9.1

 前言
9.2

 火山分布與板塊構造
9.3

 火山研究
9.4

 火山活動的種類
9.5

 火山噴發產物
9.6

 火山災害
9.7

 活火山的定義
9.8

 臺灣北部的火山活動

第10章

 地震
10.1

 前言
10.2

 地震發生的原因
10.3

 地震波
10.4

 地震定位
10.5

 地震規模與震度
10.6

 地震與板塊活動
10.7

 地震災害
10.8

 地震預測

第11章

 地殼變動
11.1

 前言
11.2

 地殼變動的跡證
11.3

 應力與應變
11.4

 常見的地質構造
11.5

 山脈
11.6

 山脈的興衰始末
11.7

 臺灣島的蓬萊造山運動
 
下冊
第四篇

 地球歷史
第12章

 地質時間
12.1

 前言
12.2

 地質時間
12.3

 判定地質相對年代所依據的原理
12.4

 不整合:地質紀錄的間斷
12.5

 數值年代的測定
12.6

 地質時間表
12.7

 地球的年齡

第13章

 地球歷史
13.1

 前言
13.2

 地球的形成
13.3

 冷卻的地球
13.4

 水世界
13.5

 大陸地殼形成
13.6

 生命出現
13.7

 大氣改變
13.8

 寒武紀生物大爆發
13.9

 臭氧層與陸地生物出現
13.10

 生物大滅絕
13.11

 環境與演化
 
第五篇

 地表作用
第14章

 山崩
14.1

 前言
14.2

 山崩的類型
14.3

 山崩的原因
14.4

 臺灣常見的山崩
14.5

 山崩的地形演變
14.6

 山崩的次生災害
14.7

 山崩的辨認與測繪
14.8

 山崩的防治

第15章

 河流
15.1

 前言
15.2

 水文循環
15.3

 河道剖面
15.4

 河流的搬運與沉積作用
15.5

 河道類型
15.6

 河流型式
15.7

 河川襲奪
15.8

 常見的河成地形

第16章

 海岸
16.1

 前言
16.2

 大陸與海岸的增長
16.3

 海岸的分類
16.4

 海底地形
16.5

 臺灣周邊海底地形
16.6

 海岸的水力作用
16.7

 海濱剖面
16.8

 海濱沉積物的搬運
16.9

 海岸的變遷

第17章

 地下水
17.1

 前言
17.2

 地下水的分帶
17.3

 地下水的流動
17.4

 地下水開發
17.5

 溫泉
17.6

 地下水相關的環境問題案例
17.7

 地下水水質

第18章

 沙漠
18.1

 前言
18.2

 沙漠的位置與本質
18.3

 沙漠是什麼
18.4

 沙漠的種類
18.5

 沙漠的風化與侵蝕作用
18.6

 沙漠中的沉積環境
18.7

 沙丘
18.8

 沙漠的問題與其重要性

第19章

 冰川
19.1

 前言
19.2

 冰川的侵蝕與搬運
19.3

 冰川的堆積物
19.4

 冰川的堆積地形
19.5

 大陸冰川的消退與影響
19.6

 更新世及更早的冰期
19.7

 冰期發生的因素
19.8

 冰緣區的環境
 
第六篇

 地球資源
第20章

 地質能源
20.1

 前言
20.2

 傳統油氣資源(非再生能源)
20.3

 非傳統油氣資源
20.4

 煤
20.5

 核能
20.6

 天然氣水合物
20.7

 地熱

第21章

 礦物資源
21.1

 前言
21.2

 礦物資源與人類文明
21.3

 金屬的分類與特性
21.4

 礦物、礦石礦物以及礦床
21.5

 礦床的探勘與開採
21.6

 非金屬礦物資源
21.7

 全球礦物需求量

第22章

 全球變遷
22.1

 前言
22.2

 全球氣候變遷的能量平衡
22.3

 氣候系統內部的交互作用
22.4

 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遷
22.5

 研究方法
22.6

 研究材料
22.7

 地球歷史的氣候變化
22.8

 近代全球氣候變遷
 
常用單位與符號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詞彙
圖片來源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