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6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影音.CD > Zheng ‧ Image / HSIEH Dai-Lin Performs Music by FAN Wei-Tsu
Zheng ‧ Image / HSIEH Dai-Lin Performs Music by FAN Wei-Tsu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Zheng ‧ Image / HSIEH Dai-Lin Performs Music by FAN Wei-Tsu

作者:
出版社: 貝特音樂
出版日期: 2014-07-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20.00
市场价格: RM81.31
本店售价: RM72.37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箏我意象  箏藝之妍-謝岱霖
謝 岱霖 演繹 樊 慰慈 箏樂作品
Zheng ‧ Image
HSIEH Dai-Lin Performs Music by FAN Wei-Tsu


生命中有件全心付出的事情,何其美好
我彈,故我在
在於自我生命價值之肯定
帶領我走向一個健康的、真摯的、謙恭的人生
謝岱霖


樂曲解說
文字/樊慰慈 撰


趣夢亂
此曲是由樊慰慈根據盧亮輝2003年譜寫之《客家新韻》初稿,擷取部分動機加以重新擴充發展而成,並分別以〈趣〉、〈夢〉、〈亂〉為三個主要段落定名。樂曲分為序奏及快、慢、快三段,在旋律上充滿推陳出新的巧思,以客家山歌素材為基礎,甫以爵士藍調般的變化半音,形成一種五聲的人工調式(D-F#-G-Bb-c#-d)。慢板部分經過不同的半音處理,成為日本傳統音樂常用的「琉球調式」(D-F#-G-B-c#-d),或新疆「木卡姆」的音階排列(D-F#-G-A-c#-d),產生〈夢〉的兩種風貌。雖僅一音之差,已與前後段調式色彩形成強烈的對比,演奏者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版本。本次錄音係採「木卡姆」版演奏。


樂曲由簡短而激動的散板序奏開始,其中的素材是由〈亂〉的主要動機發展而成,賦予全曲頭尾呼應的效果。〈夢〉裡另插入一段情緒漸趨激昂的變奏與縮短的主題再現,將慢板的曲式結構擴充為a-b-a’三段體。〈亂〉由舞蹈般激情跳躍的節奏動機構成,融入複調式與不規則節拍的音樂語法,並加入多段在節奏或調式上互成強烈對比的插句。其中一段插曲是以美國國歌開頭的旋律為骨架,套用在此段人工調式音階上,使旋律扭曲醜化。作曲者解釋,加入這個樂段的目的,是為不滿當年美國布什政府的保守倒退,造成世局動盪,故以音樂對此現象加以嘲諷。尾聲部分進一步引用序奏動機,發展成一段技巧絢爛的華彩樂段以結束全曲。


此曲運用樊慰慈《音畫練習曲》的指法體系,主要包括從具有傳統箏特色的單純勾托彈法擴充而來的各式單手與雙手八度關係位置變化音型,以及各種琶音及交替間絃彈法。


首演:2003年10月25日由作曲者發表於臺灣藝術大學演講廳;「木卡姆」版首演:2004年8月24日由作曲者發表於江蘇省揚州大劇院。


夜魔    為一台多聲絃制箏


無法任意轉調是古箏在樂器構造上的固有問題,對於近代作曲而言或有其侷限性,但也是個可以考驗創意的挑戰。從樂器本身的角度去克服此一問題,過去除有數種轉調箏的發明,也有根據特定作品而以雙箏(兩台不同定絃的箏並列)方式演奏的情形。多聲絃制箏是近年另一種新的嘗試,由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李萌教授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合作研發,於2007年首次完成並演出,特色為在一台樂器上有兩面箏,可採用不同的定絃(譬如一面七聲、另一面五聲),雖非解決任意轉調的問題,卻擴大了箏曲創作與演奏的多種可能性。


《夜魔》完成於2010年4月底,同年5月21日由謝岱霖在臺北市國家演奏?首演,是臺灣第一首?多聲絃制箏創作的樂曲。此曲建構在音階音型與節奏模式之持續發展,而非以傳統的主題旋律方式譜寫。右面箏的中高音域以兩組一個八度內各含四個半音音程的吉普賽音階構成,色彩與之形成明顯對比的左面箏則是含有一個半音的五聲音階;右面箏的低音音域可供兩面共用,具有不同音階之間的橋樑作用。樂曲以充滿神秘色彩的慢板展開,進入快板後共分四個環環相扣的樂段與疾板尾聲前的一段散板裝飾奏。


「夜魔」的標題寓意是對既有體制失序不彰所進行的一種體制外的立即制裁或反動。這種情緒可能反映在人類對社會、司法、階級、種族、宗教等方面之衝突的感受上,然在具體行動上往往隱而未發,此時藝術創作便成為一種宣示思想的另類途徑。


稍縱即逝   為一台七聲弦制箏


「稍縱即逝」通常有著機會不易掌握的寓意,在此則象徵閃逝的樂念,與普羅柯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作品《剎那間的幻影》(Visions Fugitives)的標題意義相彷。此曲由四段不同主題的樂曲組成,創作過程原本並無音樂之外的寓意,然作曲者於完稿後為每段音樂各引用一句唐詩,做為樂曲意境的提示:


第一段、「明月出天山」(李白),是個蒼茫而遼闊的極緩板。
第二段、「大漠孤煙直」(王維),由一段慢板所勾起的悠遠回憶。
第三段、「夜來風雨聲」(孟浩然),在持續的快速音型中隱含著饒舌般的節奏變化和律動。
第四段、「我舞影零亂」(李白),是一段節奏狂放、野味十足的舞曲。


此曲係應臺灣精藝樂器公司委託,為「改良型二十絃箏」所創作,初稿完成於2012年3月,同年5月18日由謝味蒨首演於臺北市國家演奏廳。「改良型二十絃箏」是以1960年代三木稔設計的日本二十絃箏為概念,結合現代中國箏之構造所研發而成,採用日式纏絃,定絃以七聲音階為主,樂器音質兼具鏗鏘與醇厚之美感。


星塵


星塵(Stardust)又稱宇宙塵(Cosmic dust),原是瀰漫在宇宙星際間的巨量微粒。這些物質本身無法為肉眼看見,卻幾乎是無所不在;它是星球死亡所遺留的灰燼,也是孕育新星(包括恆星與我們的地球)的搖籃。作曲者有感於宇宙間此一生生不息的巨大能量,以及仰望星空的寧靜之美,試以單一元素發展出動靜兩極的概念譜成《星塵》。


此曲基本上可分為慢快兩大部分,以「自由的序」、「悠閒的行板」、「動感的中板」、節奏式的「間奏」、「奔放的小快板」等段落組成。全曲多數主題均由一個首調唱名為「Mi-Re-Fa-Mi-mi」的動機衍生而出,以不同的節拍、織度或旋律變奏,演繹為或抒情或激盪的跳tone樂風。


爵士樂是創作此曲的另一項特色,樂曲後半段的快板大量採用頑固低音伴奏音型、切分音節奏以及拍子變化,並充分渲染G與升G之間的半音衝突色彩。然而作曲者的創意概念並非試圖以箏演奏爵士樂,而是借此傳達其喜愛爵士風格的印象。


在彈奏技巧上,前半部分的慢板包含了一些左右手獨立的複音織度,間奏部分有複拍的分解八度大跳音型,後半部分的快板則融合變換節奏反覆音型、各種色彩刮奏與擊絃、快速分解八度指序等比較新穎的指法。
此曲完成於2008年2月,同年5月13日由謝岱霖在高雄市音樂館首演。


鄧麗君
 若從臺灣為出發點,對東亞諸國在近代社會文化上的關係思索靈感,作曲者認為鄧麗君(1953-1995)應該是第一位能紅遍海峽兩岸三地,進而風靡日本與東南亞的臺灣歌后。她的歌喉甜美亮麗、氣質清新脫俗,一生所唱數百首歌曲涵蓋多樣化風格及語言,多能深植人心、蔚為經典,已然成為近代文化具有特殊代表意義的符號。
 此曲原為五台箏與國樂團的協奏曲,係應臺灣國樂團委託,特為集合臺、港、日、韓、越五國箏樂家之「音樂大不同:『箏』符琴海」音樂會而創作,國樂團協奏之配器及編曲(包含樂團序奏,間奏與尾聲)由蘇文慶完成。二重奏的版本係根據蘇文慶所編之協奏曲,進一步將獨奏與樂團聲部整合以兩台箏來呈現,主奏聲部有部分樂句並加以華彩潤飾。全曲結構分為六個部分:序奏 / 抒情俏皮的第一主題 / 生動快版的第二主題 / 幽思的第二主題變形 / 第一主題再現 / 尾聲。第一主題為中國小調色彩的五聲音階,第二主題則以具有異國風情的七聲音階鋪陳。主旋律並未引用鄧麗君的歌曲,僅傳達了作曲者對這位絕代歌后的印象與懷念。
 箏五重奏定稿於2010年7月16日,五台箏與國樂團的協奏版於同年12月17日由顧寶文指揮臺灣國樂團在臺北市中山堂首演,獨奏家分別為:蘇振波(香港)、吉村七重(日本)、李京子(韓國)、茶梅(越南)、許慧珊(臺灣)。一台箏與國樂團的協奏版完成於2010年12月,次年4月13日由蘇文慶指揮華岡國樂團在台北市國家音樂廳首演,黃守柔擔任獨奏。箏二重奏版本完成於2011年1月23日,同年3月20日由作曲者與陳伊瑜在臺北市國家演奏廳首演。


作曲家簡介


樊慰慈
箏演奏家、作曲家、音樂學者,古箏啟蒙於廖運生老師,1977至78年間曾向陳蕾士先生學習。1987至94年間赴美、加34個主要城市舉行135場獨奏會及示範講座。曾首度將整場非西洋古典節目帶入美國著名的Dame Myra Hess紀念音樂會系列中,現場實況由芝加哥古典音樂電臺WFMT在全美轉播。2004年與2008年兩度參與江蘇省揚州市「中國古箏藝術學術交流會」名家專場演奏。2009與2011年兩度參與北京古箏藝術節名家專場演出,並分別應邀赴西安音樂學院執行「樂府講壇」高端講座,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舉行「現代箏樂講座」。2009與2011年擔任香港國際古箏比賽評審,2012年擔任上海敦煌古箏比賽評委。2014年參與香港首屆國際古箏研討會,擔任主講及協奏曲演出。


旅美期間,曾數次榮獲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與伊利諾州政府藝術協會所頒發的藝術獎、民俗藝術薪傳獎,並名列藝術之旅人才庫。參加1989北京ART杯中國樂器國際比賽古箏青年專業組,獲優秀演奏獎。獲得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2013)理論評論優秀獎(專書《夕陽下的琴鍵沙場:國際鋼琴比賽制度與問題》)。
近年致力於箏樂的創作與研究,發表過開拓新指法的《音畫練習曲》系列作品(1999)以及《趣、夢、亂》(2003)、《星塵》(2008)、《眼神》(2009)、《賦格風》三重奏(2009)、《夜魔》(2010)、《鄧麗君》協奏曲(2010)、《阿拉貝斯克》三重奏(2011)、《稍縱即逝》(2012)、《克拉克爵士》三重奏(2013)、《阿拉貝斯克》協奏曲(2013)等創作,以及《問天》、《瀟湘水雲》、《醉漁唱晚》、《梧葉舞秋風》、《龍朔操》、《廣陵散》、《空山》、《流水》等取材自古琴的改編曲。
 1981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主修理論作曲(師事馬孝駿、錢南章)。1984年秋赴美,先後獲得西北大學音樂史學碩士(1985)及哲學博士(1991)學位。博士論文主題為探討李斯特鋼琴音樂演奏風格之歷史傳承與比較。在音樂學領域中,主要以作曲與演奏間的互動及藝術環境之演變為研究經緯,關注面臨時代環境變遷中的「古典音樂」及「傳統音樂」,並思索中西音樂未來的發展動向。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專任教授及碩士生導師,箏藝之研創辦人,中華國樂學會理事,中華國樂團音樂總監,曾任行政院新聞局金曲獎評審委員、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中正文化中心音樂評議委員、臺北市立國樂團藝術顧問。曾擔任《音樂時代》雜誌專欄主筆,專文並經常登載於《表演藝術》、《鋼琴藝術》(北京)、《秦箏》(西安)等專業期刊。


Dr. FAN Wei-Tsu, Professor of the Chinese Music Department at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nd a board member of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usic in Taiwan, received his training at th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with a Ph.D. in musicology (Dissertation: Variant Performances of Franz Liszt’s Piano Music in Early Recording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extual Alterations, 1991.)


A prolific scholar on music aesthetics, Prof. FAN’s monthly columns on music culture and futurism published in All Music Magazine had generated heated responses on paper as well as over the internet. Among his critically acclaimed books are: Aspects of the Russian Pianism: A Critical Perspective (Beijing, 2005) and Moonlighting Liszt: Music Criticism at History Crossings (Taipei, 2005). He was commissioned by Taiwan’s National Endowment for Culture and Arts to conduct a major project aiming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spiring young musicians. This research culminated in two books respectively entitled Gradus ad Parnassum: Music Competitions and Young Artist’s Career Building (Taipei, 2001) and International Sunset Colosseum for Aspiring Young Pianists (Taipei, 2007). He also contributes regularly to the Journal Piano Artistry (Beijing).


As the founder of Zheng-Yi Zhi Yan (a Foundation dedicated to the promotion of zheng artistry), Prof. FAN is also an award winning performer and composer of Zheng, a Chinese zither. He played extensively throughout Taiwan, China and North America, and had been listed in the roster of the Arts Tour Program of the Illinois Arts Council and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His major works include: Qu-Mong-Luan (Savor, Reverie, Chaos), Etudes-Tableaux on Taiwanese Folk Songs, Xing-Chen (Star Dust), Yen-Shern (Upon Her Expressive Gaze), Fu-Ge-Fong for Zheng Trio (In Fugue Form), Ye-Mou (Dark Angel), Concerto Dung Lijun (Teresa Deng), Shao-Zong-Ji-Shi (Visions Fugitives), Jazz Krakowiak for Zheng Trio, and Concerto Arabesque. An acclaimed soloist in the prominent Yangzhou Zheng Festival (2004, 2008), the Beijing Zheng Festival (2009, 2011), an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Guzheng Symposium in Hong Kong (2014), Prof. FAN’s artistry was featured in an hour-long program on the web-TV Zhong-Guo-Gu-Zheng-Wang (China Guzheng Web).


演奏家簡介


謝岱霖
臺灣青年箏樂演奏家。近年活躍於海內外音樂舞台,曾受邀赴中國、新加坡、澳門、香港、日本、美國、加拿大、德國、瑞士、盧森堡、比利時等地擔任獨奏、重奏、協奏演出。 歷年主要獲獎紀錄包括:「箏藏」箏樂演奏專輯,入圍台灣第22屆金曲獎-最佳民族音樂專輯獎(2010)。第一屆【台灣傳樂之星暨府城文化大使】,並赴盧森堡、比利時等地舉辦個人獨奏會Rencontre musicale orient- occident(2010)、兩廳院【傳統器樂新秀】絲竹室內樂(2010)、兩廳院【傳統器樂新秀】箏獨奏首獎(2007)、臺北市立國樂團第14屆【民族器樂古箏大賽】銀獎及《趣夢亂》最佳詮釋獎(2007)。


近年來謝岱霖多次舉辦個人箏樂演奏會,並曾首演多部臺灣箏樂作品,包含樊慰慈作品《星塵》(2008)、《夜魔》(2010)、《鄧麗君》二重奏版本(2011,中國首演)、《阿拉貝斯克》協奏版本(2014),以及王乙聿作品《密》(2011)、魏志真作品Between Stream and Hills III(2012)。
 謝岱霖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與保存組」碩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學士,先後師承陳麗華、鄭德淵、黃俊錫、黃文玲、樊慰慈等師。


HSIEH, Dai-Lin,One of the most talented zheng performers of her generation, Hsieh Dai-Lin is very active on stage as a soloist and chamber-music player in Taiwan and abroad, being invited to perform in China, Singapore, Macau, Hong Kong, Japan, United States, Canada, Germany, Swiss, Luxembourg and Belgium. Among her numerous awards are: Nominee of the Best Album in the Traditional Music Category, 22nd Golden Records in Taiwan (Treasures of Zheng: An Album of Zheng Music), Winner of The 2010 Star of Traditional Taiwanese Music & Culture Ambassador of Tainan, Laureate of The National Concert Hall’s Traditional Music Star in the Silk & Bamboo Ensemble Category (2010) as well as in the Zheng Soloist Category (2007), Second Prize and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the Designated Work in the 2007 Zheng Competition of the Taipei Chinese Orchestra.


In recent years Ms. Hsieh has given many solo recitals where several important Taiwanese zheng compositions were premiered, including Fan Wei-Tsu’s Star Dusts (2008), Dark Angels (2010), Teresa Deng for Zheng Duet (2011, premier in China), Zheng Concerto Arabesque (2014), Wang I-Yu’s Mi(2011), and Wei Chih-Chen’s Between Stream and Hills III (2012).


Graduated from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with a Master’s Degree in Ethnomusicology and from National Tainan University of Arts with a Bachelor Degree in Music, Ms. Hsieh started studying zheng since six, her teachers include: Chen Li-Hua, Cheng Te-Yuan, Huang Chun-Shi, Huang Wen-Ling and Fan Wei-Tsu.


出品 Publisher:貝特音樂有限公司 Better Music Corp.
製作 Producer:謝岱霖Dai-Lin Hsieh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張泰然 Swing Chang
錄音地點 Recording Place:貝特音樂有限公司 Better Music Corp.
錄音日期 Recording Date:2013-05 ~ 2014-03
攝影 Photographer:Raymond Huang
美術設計 Art Design:青艸圓設計


箏獨奏:謝岱霖
趣夢亂                         11’38
Qu-Mong-Luan (Savor, Reverie, Chaos)
夜魔,為一台多聲弦制箏          9’42
Ye-Mou (Dark Angels)
稍縱即逝,為一台七聲弦制箏     12’40
Shao-Zong-Ji-Shi (Visions Fugitives)
星塵                            9’30
Xing-Chen (Star Dust)
鄧麗君,箏二重奏               11’32
Dung Lijun (Teresa Deng)
箏一:樊慰慈
箏二:謝岱霖



【得獎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