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68,178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励志 > 心理学 > 阿德勒正向教養心理學【給孩子勇氣的成長之書】:隨書贈『阿德勒成長經典名言』拉頁
阿德勒正向教養心理學【給孩子勇氣的成長之書】:隨書贈『阿德勒成長經典名言』拉頁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阿德勒正向教養心理學【給孩子勇氣的成長之書】:隨書贈『阿德勒成長經典名言』拉頁

作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 小樹文化
出版日期: 2024-01-04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00.00
市场价格: RM60.85
本店售价: RM54.15
促销价: RM50.51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您可能也会喜欢下列商品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個體心理學之父」經典.成長必讀「勇氣」之書
\隨書贈「阿德勒的成長經典名言」拉頁/
克服內在自卑,讓孩子有勇氣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困難

  .為什麼長子、長女總是會忌妒剛出生的弟弟或妹妹?
  .為什麼原本名列前茅的孩子,上了國中成績卻一落千丈?
  .為什麼孩子踏入學校,卻是一連串問題行為的開端?

  因為他們都沒有在成長過程中,學會面對困難的勇氣;
  因為他們被內在的自卑感控制,無法從正確的道路獲取優越感。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在追求優越感,然而內心也都蘊藏著自卑感。

  這是人類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但是若沒有將追求優越感導向有益的方向、若沒有適切的撫慰孩子的自卑感、若沒有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孩子終將踏上錯誤的人生道路──說謊、懶惰、嫉妒……種種偏差行為逐漸顯現;退縮、愚笨、無法解決困難……孩子將無法學會自己克服人生面臨的困難。

  阿德勒的兒童教育核心:
  .建立孩子的「勇氣」,才是面對世界最重要的成長基本。
  .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才是給予心理上的安全感。
  .將孩子視為「統一而獨立的個體」,才能理解孩子所出現的問題行為。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帶領我們看見孩子的內心世界、看見教育與教養的誤區。當我們用適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最終他才能懂得如何適應整個社會群體、適應身旁的環境,而成為對社會有所助益的人。

本書特色

  1.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兒童教育概念,每一位成人都應該好好閱讀的一本書。
  2. 從書中看見孩子的人格發展歷程,學會給孩子更適切的教養與教育。
  3. 隨書贈「阿德勒經典成長名言」,隨時給予家長、教師、所有成人勇氣與提醒。

溫柔推薦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個體心理學之父、人本心理學先驅者,與佛洛伊德、榮格齊名,為20世紀精神分析三大巨擘。

  阿德勒出生於奧地利猶太家庭,曾加入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討論會,並且與佛洛伊德一同進行心理學研究,但最終因為理念不合而離開,進而發展出「個體心理學」。阿德勒認為人格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也非常強調教育、整體社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他的理論影響後世相當廣泛,在個人成長、教育等領域中,經常可以看見阿德勒的心理學概念。

譯者簡介

周玉文


  曾任職國內、外金融機構;《華爾街日報》、科技產業專刊及財經雜誌。
 


目錄

Chapter 1 個體心理學如何看待兒童教育
Chapter 2 看見兒童人格的統一性
Chapter 3 優越感與自卑感,如何影響孩子的行為與人格
Chapter 4 教育者,必須導正孩子追求優越感的方向
Chapter 5 反常的自卑感,如何阻礙孩子前進的道路
Chapter 6 如何在兒童成長過程中,預防自卑情結
Chapter 7 社會情感,如何影響孩子的發展
Chapter 8 兒童在家中的排行,所造成的心理處境和補救措施
Chapter 9 全新的情境,考驗著孩子的心理準備程度
Chapter 10 入學,考驗孩子是否有能力面對全新情境
Chapter 11 看見外部環境,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
Chapter 12 如何面對孩子的青春期與性教育
Chapter 13 用理解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兒童
Chapter 14 教師如何與父母合作,來再教育兒童

【附錄1】個體心理問卷
【附錄2】五個個案紀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