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3,06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保健 > 我們與毒的距離只在一線間:11個中毒案例教你如何與毒共處,劑量才是重點
我們與毒的距離只在一線間:11個中毒案例教你如何與毒共處,劑量才是重點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我們與毒的距離只在一線間:11個中毒案例教你如何與毒共處,劑量才是重點

作者: 姜至剛,陳佳煌,孫銘宗
出版社: 好人出版
出版日期: 2024-05-29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50.00
市场价格: RM68.45
本店售价: RM60.92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從遠古神農以身試毒到當今蘇丹紅、邦克列酸等層出不窮的新毒物
人類跟毒共處了數千年,真的了解什麼是毒嗎?
一聽到致癌,恐懼就被放大
可是毒無處不在,無毒生活已經是不存在的幻想
了解正確毒理,學習與毒共處,才能安全顧自己

  臺灣的食安問題一直佔據新聞媒體頭版,也是民眾最恐慌的議題,近日寶林茶室、蘇丹紅等等,中毒已危害到生命的層次,讓人越來越不敢外食。每個人都對毒物非常反感。

  水俁病、世紀之毒戴奧辛、多氯聯苯、三氯乙烯、甲醛屋、瘦肉精萊克多巴胺、塑化劑、毒奶粉三聚氰胺、雙酚A……還有水(水喝多了也會死),從這些在世界與臺灣發生過的毒物災難案例,來談「毒」是什麼,並幫助讀者認識生活中常見毒物──從認識它們如何產生;對人體的毒害;以及避免毒害的方法,讓民眾對毒有正確認識,不再隨媒體的聳動報導起舞,搞的人心惶惶。

  萬物皆有毒,只要劑量足
  是毒是藥只在一線間
  爆發食安中毒事件時,不要緊張、恐慌
  「劑量」才是決定中毒與否的關鍵

  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蘇斯經典名言:「所有的物質都是毒物,只要劑量正確,就可以把毒物變仙丹。」談論有毒物質,民眾一聽到「致癌」就嚇壞。其實,有毒的東西不一定會造成危險,例如劇毒砒霜已經入藥,用以治療急性前骨髓細胞白血病(APL),獲得很好的療效;反過來說,無毒的東西也不一定安全,像是我們每天喝的水,也有機會讓人水中毒。

  現代生活中,有毒物質無所不在,空氣裡、食物中、日常用品,要過完全無毒的生活已經不可能。然而,我們面對毒物時,不必驚慌,記得「劑量」才是造成毒害的關鍵。臺灣毒理學權威透過毒理學追本溯源與十一個中毒案件分析,教大家認識生活常見的毒物,學習如何與毒共處,有效避開生活毒物,降低中毒風險。更重要是告訴大家面對未來可能增加的中毒風險如何應對,以防因未知而陷入恐慌。

  未來會有更多新興毒物出現
  面對中毒事件頻傳
  臺灣人如何因應?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為「毒」所苦,卻從未停止研究毒物、完善防毒機制的腳步,說毒是推動人類文明前進的推手也不為過。在訊息傳播充斥著危言聳聽、斷章取義的今日,眾人聞毒色變,就讓臺灣毒理學權威親自解說正確資訊,教大家如何遠離毒物、避開致癌風險,培養面對新興或未知毒物威脅的應對能力

  本書具毒理學、化學等知識性,卻又結合社會學的關懷,站在民眾的恐懼,終結「流言」。其實任何東西都有毒性,但憑藉個人體質的不同,就像是「你的蜜糖可能是我的毒藥」,也不一定人人都會中毒/不會中毒,劑量的多寡也是中毒的關鍵,水喝多了也有人可能會中毒。既然毒物無所不在,比起恐懼,正確地認識它們,更能處變不驚、聰明過健康生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姜至剛


  臺大醫院血液透析科主治醫師、臺灣大學毒理學研究所教授、臺灣食品安全促進協會理事長。研究專長為腎臟學、毒理學、食品安全與風險分析,更曾多次於食安事件中與媒體及民眾進行風險溝通。

陳佳煌

  現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臺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理事。研究專長為毒理學、腎臟纖維化分子機制與食品安全風險分析。

孫銘宗

  現為臺灣食品安全促進協會秘書長,浙江大學法學博士、政治大學法學博士。研究領域主要為行政法學、社會保障法及食品安全管制,近年來致力於食品安全風險溝通。
 


目錄

作者序  透過案例分析培養大眾識毒能力
毒理學專有名詞搶先看
 
前言 
離不開毒,就學習與毒共處
研究毒以防被毒殺個措手不及
理解毒的三大觀念
毒性物質從哪裡來?
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
  ◆身體主要的兩大排毒器官——肝臟與腎臟
 
一種物質有沒有毒,沒有絕對性。劑量決定毒性!
吃多少才會有事?
超標不等於吃了就會中毒
 
人毒共存的歷史:「這草有毒!」從經驗知識到獨立科學
毒是人類文明與科學的推手
從自然界中習來毒理概念的遠古時代
QA 毒理專家怎麼說
化學知識建立的中世紀
十九、二十世紀從毒物概念轉變為現代毒理學
 ◆馬許試驗偵破毒夫案
 ◆鐳女郎中毒事件
 現代工安和環保意識的建立
 ◆印度博帕爾工業事故
毒理學會的成立
現代毒理學試圖擺脫動物試驗
毒理學重視與公眾進行風險溝通
 ◆農民曆「食物相剋中毒圖解」釋疑
 
無毒生活是幻想:「魚兒自殺,貝類絕食!」人類歷史上的毒物災難
水俁病——不可逆的汞中毒
◆水俁病症狀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戴奧辛——無孔不入的世紀之毒
◆國外戴奧辛毒害著名歷史案例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多氯聯苯——影響終生健康的油症事件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三氯乙烯——電子廠女工怪病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甲醛——在家呼吸也可能讓你罹癌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萊克多巴胺——瘦肉精安全嗎?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塑化劑——食品界的SARS事件
◆毒性化學物質的分類及定義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雙酚A——引爆可口可樂換瓶風波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水——喝多了也是會中毒
◆水汙染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農藥——必要之惡,也是必要之善
◆農藥殘留最多與最少的水果與蔬菜
QA 毒理專家怎麼做
 
毒與癌症:「劑量決定毒性!」毒理學是預防醫學,也是安全科學
癌症成因與致癌物——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都視為毒物

癌症的形成原因
致癌物
◆致癌試驗的動物實驗
 
毒物推動人類完善政策——離不開毒的社會更需要毒理學
知毒三大學
 
量化中毒危險,確認可接受風險——毒性與暴露量風險分析
風險評估
風險管理
風險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