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67,672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教科书/政府出版品 > 社会与心理类 > 中國慈善透視(簡體書)
中國慈善透視(簡體書)
上一张
中國慈善透視(簡體書)
下一张
prev next

中國慈善透視(簡體書)

作者: 康曉光,馮利
出版社: 八方
出版日期: 2020-11-26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30.00
市场价格: RM80.62
本店售价: RM71.75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中國慈善有什麼突出特徵?什麼力量塑造了中國慈善及其特色?中國慈善將會走向何方?

  本書致力於為當代中國慈善領域提供一幅概略的但重點突出的全景圖,一個囊括主要影響因素及其主要作用機制的解釋框架。而且這種全景圖和解釋框架能夠反映中國慈善的本質特徵,並揭示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在上篇,考察了各種慈善界定存在的問題之後,創造性地定義了“慈善”,並且建立了“國家慈善描述―解釋框架”,為透視和分析中國慈善提供了解剖地圖。在中篇,逐一描述和分析“歷史”“文化”“技術、經濟、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政策、政府態度與行為”與“國際格局”,剖析塑造中國慈善的力量的真實狀態、實際作用,以及發揮影響的具體機制。在下篇,作者力圖呈現中國慈善的整體概貌,按照慈善的活動領域、受益物件、行動主體、實施方式、資源動員、系統結構、空間格局的順序來描述慈善系統,並分別刻畫出每部分的構成內容、時代特徵與變化趨勢。

  基於上述研究,立足今日展望未來,作者認為中國慈善的總體狀況可喜亦堪憂;制約中國慈善發展的瓶頸是“制度”與“行業文化”;思考中國慈善未來發展的基本範式應該是“體用範式”;“向善”是中國和人類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人間正道是向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康曉光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國家與社會關係”“非政府組織”“儒家文化”。
  代表作為《鄧小平時代》《中體西用新論》《儒家憲政論綱》《行政吸納社會》《起訴》等。
  論文發表於《戰略與管理》《社會學研究》《中國軟科學》《二十一世紀》《開放時代》、Moder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ocial Researc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兩次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馮利 博士

  公域合力管理諮詢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執行董事/CEO;浙江傳化慈善基金會理事;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會理事。
  在非營利領域擁有十五年專案開發設計、籌資、管理、監測與評估,機構戰略規劃、反思,行業觀察、分析與諮詢的實踐經驗。
  目前主要為非營利組織、政府部門、企業提供策略諮詢,領域觀察、分析與評估,贏得業界好評
 


目錄

vii前言

1 上篇 如何描述與解釋一個國家的慈善
1 一、何謂「慈善」
2 (一)慈善的本質
3 (二)古今之辯
6 (三)本書的慈善定義
7 二、民族國家慈善的描述——解釋框架
8 (一)描述框架
16 (二)解釋框架
27 (三)補充說明

31 中篇 塑造中國慈善的力量
34 一、歷史
35 (一)中華慈善傳統
39 (二)資本主義慈善傳統
43 (三)社會主義慈善傳統
45 二、文化
45 (一)歷史與文化
47 (二)民族國家文化動力學
49 (三)中國文化格局的演變
50 (四)中國慈善文化格局的演變
52 三、技術、經濟、社會結構
52 (一)經濟—社會結構:資產階級的影響
60 (二)經濟—社會結構:中產階級的影響
70 (三)IT 技術革命的影響
76 四、政治制度、法律政策、政府態度與行為
77 (一)現行法律與政策體系及其基本特徵
83 (二)行政吸納社會及其演變
89 (三)新全能主義對慈善系統的影響
91 五、國際格局
91 (一)中性視角看到的國際格局
92 (二)公民社會視角看到的國際格局
94 (三)國際格局的影響

97 下篇 中國慈善概覽
101 一、慈善文化
101 (一)經驗證據——新慈善文化
106 (二)理論——文化要素取捨規則
110 (三)經驗發現的理論解釋
111 二、活動領域
112 (一)二維矩陣中的分佈
129 (二)高關注度活動領域
136 (三)低關注度活動領域
137 (四)評述
138 三、受益對象
139 (一)人
141 (二)生態環境
145 (三)慈善體系
148 (四)評述
149 四、行動主體
149 (一)個體行動者
161 (二)民間組織
177 (三)官方組織
180 (四)境外行動主體
195 (五)評述
196 五、實施方式
197 (一)傳統慈善
198 (二)現代慈善
202 (三)互聯網傳統慈善
207 (四)互聯網現代慈善
217 (五)評述
218 六、資源及其動員
218 (一)慈善資源
233 (二)資源的動員(募款)
242 (三)評述
243 七、系統結構
245 (一)自然形成的結構
249 (二)民間建構的協作結構
254 (三)政府塑造的統合結構
261 (四)系統結構的基本特徵
267 八、空間格局
268 (一)區域格局
272 (二)跨區慈善
278 (三)跨國慈善
288 (四)評述
289 結語